颮線過境“一秒入夜”?颮(biāo)線究竟是一種什么線?

來源:中國氣象局

4月18日上午

強對流天氣的“集群”

颮(biāo)線影響

廣東佛山、清遠、廣州等地

4月18日上午,一條長約600公里的超長颮線快速橫掃整個廣東 圖片來源:新浪微博@廣東天氣

多地天空瞬間變黑

“一秒入夜”

并伴隨瞬時大風

短時強降水、冰雹等

強對流天氣

圖片來源:新浪微博@廣州天氣

今日(19日)凌晨

一條南北長約500至600公里的

超長“弓”形颮線回波

自西向東快速橫掃湖南

受其影響

湖南多地出現(xiàn)

雷暴大風和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

那么

最近頻頻刷屏的

颮線是個啥?

象象給大家科普一下

↓↓↓

颮線究竟是一種什么線?

按照漢語拼音,相對少見的“颮”字,普通話讀“biāo”。颮線是強對流天氣的一種,可以理解為排列成線狀或帶狀的雷暴群,沿著颮線可出現(xiàn)雷暴、暴雨、大風、冰雹、龍卷風等劇烈的天氣現(xiàn)象。從雷達圖上看,颮線為一條鮮艷的線狀或帶狀回波。

在眾多強對流天氣之中,颮線以暴躁的脾氣著稱,它具有歷時短、天氣劇烈、破壞性極強的特點。"颮線"上的雷暴通常由若干個雷暴單體組成,少則4、5個,多則十幾個或幾十個,生消此起彼伏。所以颮線比單個雷暴單體帶來的天氣變化要劇烈得多,颮線過境時狂風、雨雹、閃電交加,有時甚至發(fā)生龍卷風,能造成嚴重的災害。

颮線是咋形成的?

與眾多強對流天氣相同,颮線同樣來源于不穩(wěn)定的大氣環(huán)境,并受地形影響。當對流層低層被暖濕氣流占據(jù),而高層被冷空氣占據(jù),形成上冷下暖的結(jié)構時,大氣的不穩(wěn)定結(jié)構就會形成,大氣中會積蓄大量的不穩(wěn)定能量,當合適的觸發(fā)機制存在時,不穩(wěn)定能量就會釋放,颮線天氣就會產(chǎn)生。

颮線發(fā)生的條件

除此之外,颮線的發(fā)生還與高空風場密切相關,當高空存在大風速區(qū)也就是急流時,這種上下氣層之間的風向風速差異較大,即存在較強的垂直風切變對于颮線的形成和維持至關重要。最后,地形不僅在開始階段影響颮線,并且對于颮線的維持也有重要意義,相較于山區(qū)存在大摩擦和阻擋作用的不利因素,強的颮線更容易在大平原地區(qū)發(fā)生。

颮線處于雷暴云下沉冷空氣的前緣,空間結(jié)構和冷鋒酷似,過境時都伴有風向急轉(zhuǎn),風力猛增,氣溫下降,氣壓上升,加之它又常出現(xiàn)在冷鋒附近,因此,容易把它與冷鋒混淆。盡管颮線與冷鋒有不少相似之處,但也有很大差異,故又常將颮線稱為"偽冷鋒"或"假冷鋒"。

颮線這么可怕,我們該如何做好防范?

從出現(xiàn)到消失,颮線典型的生命史只有6至12小時,但卻常常以其巨大的破壞力留下痕跡。因此,在天氣預報中,颮線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難題。通常,預報員在其結(jié)論中主要提及颮線的風雨影響等,但在他們分析天氣的過程中,會考慮颮線的產(chǎn)生及其影響。由于颮線短暫的生命史,注定無法留給預報太多的提前量。

舉例來說,在前一天的分析中,預報員只能判斷某個地方有形成颮線的可能,加以密切關注。而到了颮線臨近發(fā)生時或發(fā)展初期,則能夠從雷達回波上看出明顯的痕跡。也就是說,只有短時臨近預報,才能捕捉到颮線的行蹤。

在颮線易發(fā)的季節(jié)里,氣象部門會提前發(fā)布預報預警提示,公眾需要多加關注短時臨近預報及相關預警,對天氣的多變有充分的心理準備,不能因為出門時是晴天就不加防備。要知道,包含颮線在內(nèi)的強對流天氣,直到其發(fā)生前的數(shù)小時都可能晴空萬里,然后在很短時間轉(zhuǎn)變成悶熱潮濕、風起云涌,乃至天昏地暗、暴雨傾盆。此后又重回晴空與暖熱。

當遇有雷暴、大風、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時,要遠離易折斷的樹木、廣告牌以及危房等。

最后提示大家

最近江南、華南等地

仍有強對流天氣

在強對流影響時

大家最好不要外出!

處在室外的同學們

要趕緊到安全的室內(nèi)躲避!

標題:颮線過境“一秒入夜”?颮(biāo)線究竟是一種什么線?

地址:http://www.17168cn.cn/anmoyi/175834.html